
1947年,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。国民党军队在没有发起全面进攻的情况下,将主力投向陕北和山东,集中力量向延安和山东解放区发起进攻。为了应对这一局面,南京方面调集了大量部队围困延安,中央机关也在陕北与敌军周旋。而在华东战场上,野战军成功地在孟良崮歼灭了张灵甫所领导的整编74师,有效打破了敌军在山东的攻势。随着西北和华东战场成功牵制敌人主力,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的指挥下,于6月30日夜间成功强渡黄河,展开了千里跃进的大别山行动。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带领部队一路推进,在皖西连续攻占了六安、霍山等九个县城。10月初,第三纵队第七旅旅长赵兰田带领部队继续在大别山北麓展开攻势。
这时,第七旅刚刚成功击退一股敌军,赵兰田立即下令追击。战士们穿越泥泞的山路,已经足足走了二十多个小时,衣服湿透,布鞋磨破,脚底满是泡疹,鲜血渗出。眼看着敌军即将消失在茂密的树林中,赵兰田决定暂时停止追击,让疲惫的队伍稍作休息。月光被厚重的云层遮蔽,树林一片昏暗。战士们靠在树干上喘息,忽然从前方百米处传来金属碰撞的声音。令人意外的是,原本消失的敌军竟然折返回来。双方在黑暗中对视,瞬间陷入僵持,最终敌军抢先撤退,快速钻入了密林。
赵兰田立即下令停止追击。他看到战士们眼睛充血、疲惫不堪,有人甚至需要借助步枪才能站稳。他考虑到夜晚树林中的复杂地形,决定带领部队退到三公里外的李家坳进行休整。当部队抵达时,村民们纷纷拿着火把出来迎接,老人端出了热气腾腾的蒸红薯,年轻人则帮着抬着伤员。村里立刻架起了行军锅,米香与伤员身上的血腥味交织在一起,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战斗气息。几名年轻战士吃着红薯疲惫地昏睡在草垛上,老兵们默默地清理着武器,擦拭枪身。
展开剩余69%赵兰田提着马灯布置防御。他指挥第三团控制北面的高地,第二连守住东南的河道,机枪组则在村口封锁。赵兰田特别交代参谋:“游动哨每两小时换一次路线,务必避免敌人摸清我们的规律。”然而,深夜里,赵兰田在临时指挥所翻来覆去睡不着。敌军的动向仍然未明,让他心生不安。于是,他悄悄走出村子,决定亲自去侦察敌情。在西边的山岗上,他看到一棵高达二十米的古松,毫不犹豫地爬了上去。树皮刮破了衣袖,他却丝毫不在意,直到登上树顶,眺望远方——在东北地平线,竟然浮现出一片异常亮光,远远望去,像是远离农户的灯火。
他掏出望远镜仔细观察,发现光点分散在十多里外的山谷中,范围之大超过了三个足球场。偶尔,有人影在光点之间闪现。他迅速分析:“这是敌军的营地,要么是设下的圈套,要么他们根本不知道我们就在附近。”赵兰田迅速滑下树干,奔回村子,途中水壶在他腰间发出“咚咚”的响声。
回到村里,三位团长正围着赵兰田,研究着他画出的敌军光点分布图。“这些火光没有遮掩,哨位稀疏,显然是敌人的疏忽。”三位经验丰富的团长一致认为敌军未加小心,赵兰田毫不犹豫地下达命令:“打!不过部队太疲惫了,必须准备充分。”随后,指令迅速传达:炊事班开始蒸三天份的杂粮饼;通信兵检查所有通讯设备;政工干部为各班讲解战术要点。战士们被轻声叫醒,没有人抱怨,只是默默地检查步枪,擦拭刺刀。清晨四点,参谋将标好攻击路线的地图交给赵兰田时,东方的天空已经泛起了灰白色的曙光。
全旅迅速集结,轻装上阵,山间只听得布鞋与碎石摩擦发出的沙沙声。当他们接近敌军营地外围时,晨雾中可见一片杂乱无章的帐篷,哨兵们靠着树干昏昏欲睡,战马低头啃草。赵兰田拿起望远镜仔细扫视营地,然后右手一挥,指示三团像尖刀般直插敌营中心,一团和二团分别扑向左右两侧。
随着一声冲锋号的响起,静谧的清晨瞬间被打破,敌军士兵慌忙从帐篷里逃窜,军官高声吼叫着指挥。机枪支架还没架好便被手榴弹炸翻,弹药箱在混乱中被踩裂。部分敌军试图组织反抗,但在我军迅猛的进攻下,敌军被分割成几块,很快陷入崩溃。不到一小时,七百多名敌军被全歼,战士们清点缴获的武器,包括27支美式冲锋枪、5门迫击炮和200多箱子弹。
当战斗逐渐平息,赵兰田已登上土坡察看敌情。远处尘土飞扬,敌军主力沿公路正在赶来。他立即召集参谋,果断决定:“带不走的重武器就地摧毁,轻装备全部捆绑好驮运。”面对物资无法及时转移还是留下装备后撤的难题,赵兰田指着地图上的鹰嘴崖山隘:“三营卡住这里的要道,再挑选30名老侦察兵组成游动队,专门打敌军侧后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天眼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